
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该刊已选入:北大核心期刊(2020版)、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扩展(2019-2020)、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2-201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20)、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9-2020)、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2019)
简 介:《地域研究与开发》(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由河南省科学院主管、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地理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地域研究与开发》以发展地理学科、促进学术交流、ag真人平台官方 于国家建设与发展为宗旨,以立足中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追求学术品位和学术质量、创办精品和特色学术期刊、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突出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特色。主要刊载地域研究与开发方面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性的最新研究成果。
- 主管单位:河南省科学院
- 主办单位: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 创刊时间:1982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陇海中路64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3-2363
-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085/P
- 邮发代号:36-109
- 单价:
- 总价:
2024年 第5期
国内外科技创新综合区建设的实践探索及经验启示
张浩洋[1];田智慧[1];张震宇[2]
(1-5)
数据要素配置、区域一体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张旭想[1]
(6-11)
1990—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土空间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魏伟[1,2,4];赵浪[1];尹力[1];夏俊楠[3];薄立明[2]
(12-19)
区域人口规模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时空耦合研究——以湘桂赣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例
张鑫[1];张丹[2];闫一博[3];张广森[4]
(20-25)
祁连山地区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及预测
刘玒玒[1];刘书芳[1];李新一[1]
(26-32)
“一带一路”情境下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的时空演变及驱动机理
李娜[1];宋赛虎[1];林小标[2]
(33-38)
长三角城市群机构养老时空演化机制研究
周榕[1]
(39-46)
基于多源数据的重庆市产业功能区识别及变迁分析
沈祺林[1];牟凤云[1,2];邵志豪[3]
(47-53)
城市夜间活力空间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研究——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
张秀芹[1];刘浩宇[1];樊晓慧[1];宫同伟[1]
(54-60)
新质生产力驱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赵耀[1,2];舒伯阳[1,3]
(61-66)
微旅游代表性形式网络关注度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卢长宝[1];张羽[1];王储[1]
(67-73)
黄河流域城市群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时空分异及协同效应研究
曹哲[1];赵巧艳[2]
(74-80)
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效应时空演变及短板分析——以湘鄂渝黔革命老区为例
许春晓[1];汪淑梅[1];梁慧婷[1]
(81-87)
四川省乡村旅游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吴诗涵[1];杨国良[2];李忠东[3];康有月[4];白晓江[5]
(88-93)
时空效应对农户气候适应性行为的影响及政策启示——基于Meta文献计量分析的证据
晁冉冉[1];宋春晓[2];刘瑞峰[2];马恒运[2]
(94-102)
基于选择实验法的农户测土配方施肥政策偏好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李国志[1];江梦滢[1];袁一丹[1]
(103-108)
新疆乡村聚落区域空间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曹翠[1,2];徐丽萍[1,2];刘彤[2,3];韩志全[1];罗雨甜[1,2];彭加加[1,2]
(109-116)
灾害冲击下旅游地农户生计韧性评估与障碍因子诊断——基于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的农户调查
黄成昆[1];徐虹[1];储德平[2]
(117-123)
中国城市“双碳”网络关注度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
吴小妮[1];管卫华[1,2];张惠[1];吴连霞[3]
(124-131)
“双碳”目标及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耕地土壤固碳减排的实现路径
陈少华[1]
(132-137)
南水北调中线受水区全要素水资源绿色效率及节水减排潜力
薛宝琪[1];范红艳[1]
(138-144)
融合多源数据的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健康影响机制研究
高彬嫔[1];吴映梅[2];武燕[3,4];李琛[5,6];郑可君[2,7];王梦娇[2]
(145-151)
淮河流域城市扩张对耕地流失的影响
郑金婵[1];田静[3];杨永菊[1];刘亮[1];王兵[4];乔旭宁[1,2]
(152-158)
典型收缩城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时空演变及耦合协调分析——以东北三省为例
罗耀[1];方世明[1,2];武慧[1];杨斌[3]
(159-165)
1990—2020年云南省人口空间分布的演化特征分析
秦伟[1]
(166-172)
基于多源数据和机器学习的人口空间化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张晓荣[1];周垠[1];张娜[1];于儒海[1];蒋源[1]
(173-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