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教育
Education Today
简 介:《今日教育》是重庆市教育系统唯一面向幼儿教育工作者对幼儿教育进行指导的省级正式刊物。本刊集合了全市最专业的幼教专家,最丰富的幼教资源,最优质的制作班底,对杂志内容进行全新构架,关注幼儿教师的生存现状、引领幼儿教师的教学研究、陪伴幼儿教师的学习生活,是一本帮助幼儿教师成长,是集实用性、指导性、时尚性于一体的综合类期刊。荣获重庆市期刊优秀作品二等奖。
-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社
- 主办单位:重庆出版社
- 创刊时间:2001
- 出版周期:月刊
-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桂花园新村1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9-9867
- 国内统一刊号:CN 50-1131/G4
- 邮发代号:78-150
- 单价:
- 总价:
2024年 第Z1期
博览·精思·善写: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体双翼
荣维东[1]
(2-2)
读写:一种教育生活方式
(6-7)
写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历程
常生龙[1]
(8-11)
写作,一种自我成长
沈丽新[1]
(12-13)
在阅读中研究,在写作中成长
鲁家宝[1]
(14-17)
实践行走中的写作:一种教育行走的方式
姜泽[1]
(18-21)
阅读馈赠于我的三份“厚礼”
李经宇[1]
(22-23)
阅读,让我找到一条教育自洽之路
张萍[1]
(24-26)
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阅读与教学运用
鲁相周[1]
(27-30)
教师应当看到“教育写作”这座山
张道明[1]
(31-34)
教育写作为教师成长搭了一架向上的梯
高杰[1]
(35-38)
教师修炼写作力的几个窍门
薛维学[1]
(39-43)
教育写作:从实践走向智慧的路径
周国宏[1]
(44-46)
在核心期刊发文近百篇,我是怎么做到的
吴维煊[1]
(47-49)
让教育写作发展我们的思维力
秦付平[1]
(50-51)
教师课例写作的审思 以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例
许志毅[1];吴成业[2]
(52-55)
怎样进行教育教学论文写作?
吴夕龙[1]
(56-58)
提升中小学教师教育写作品质:实证式教育写作
林高明[1]
(59-62)
一篇人大复印全文转载文章的产生
胡承裕[1]
(63-64)
“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课后ag真人平台官方
课程建设与实施 以重庆市两江新区为例
张健[1];彭廷学[2]
(66-70)
教育内卷下教师的角色参与及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况楠[1];李庆辉[2]
(71-75)
共建共治共享,筑牢课程治理的基础 以作业管理为例
郭学锐[1]
(76-79)
经典诵读赋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困境及启示 以重庆市永川区经典诵读教育调查为例
姚瑶[1];李雪梅[2]
(80-82)
“龙韵”育魂:龙文化融入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
夏洪[1]
(83-85)
全学段的“悦”读陪伴:“绘本阅读指导”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陈忠钰[1];刘欣[1]
(86-87)
基于“少年军校”的智慧学生培养
罗杰[1]
(88-89)
学生“小课题研究”成果展评方式的三个阶段
王一[1]
(90-91)
教育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和典型实例
兰国帅[1];吴迪[1];孙攀瑞[1];张逸冉[1]
(92-96)
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实践探究
李潇珂[1,2];王飞涛[3,2]
(97-103)
基于素养导向的跨学科课程设计与实施 以小学科学“船的研究”单元为例
刘格[1];江丰光[2,3]
(104-107)
以问题解决驱动文本细读 从女性批评的视角看孙犁的《荷花淀》
许豪[1]
(108-111)
儿童立场:习作单元整体教学构思与设计 以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为例
彭辉鳌[1];冉燕[1]
(112-115)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古典名著单篇教学 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景阳冈》为例
罗俊[1];赵先进[2]
(116-119)
从模仿到创造:帮助学生克服写作恐惧的微经验
陈念[1]
(120-121)
学科视角下的语文跨学科学习策略
张媛媛[1];石洁[1]
(122-123)
基于STEM理念的“劳动+”科学探究项目的实践探索 以“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为例
吴晓锋[1]
(124-127)
基于学段衔接与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
姜涛[1];曾益文[1]
(128-131)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健康教育课程浅论
周小涵[1]
(132-133)
以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田广野[1]
(134-135)
“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单元作业设计实践 以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学校”为例
何敏[1]
(136-137)
我当像鸟飞往我的山
刘冬梅[1]
(138-140)
以“信”为媒,共赴美好
刘先菊[1]
(141-143)
婉约而清新,幽渺而深刻 品读白居易《花非花》
江海燕[1]
(144-146)
走出师德理解泛化的误区
李伟言[1]
(147-147)
认识自然的最好办法是走近自然
刘小菁[1]
(148-150)
鼓励孩子的方式不可忽视
芦苇虹
(151-153)
从“不愿动笔”到“勤于笔耕”的追问 读《校长的专业写作》有感
刘波[1]
(154-157)
教育,一直辽阔且有力量 品读《教育,让自己长出力量》
王莉
(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