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简 介: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85年,2002年公开发行。由北京化工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学报编委会成员18人,编辑部成员4人。编辑部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和文风,以传播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为宗旨。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标准、遵守法律法规的同时,力求以创新的精神改革办刊模式,不断提高办刊水平。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 创刊时间:1985
- 出版周期:季刊
- 地址:北京北三环东路15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1-6639
- 国内统一刊号:CN 11-4741/C
- 邮发代号:80-176
- 单价:
- 总价:
2024年 第3期
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三重逻辑
饶旭鹏[1];李阳[1]
(1-7)
新质生产力的出场逻辑——基于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考察
田然[1];肖芳[1]
(8-17)
数字文明与新质生产力的三维关联:深层理据、辩证互动、共促路向
曾蕾汀[1];徐子明[1]
(18-27)
论我国主流话语能力的多层要义、建设要素及生成条件
李万平[1];吴家华[2]
(28-36)
数字时代网络暴力的识别、样态与治理
黄辉[1]
(37-46)
欢迎关注我刊微信公众平台及超星移动端阅读平台
(46-46)
涉案加密数字货币审前处置的类型分析与程序规制
梁泽敏[1]
(47-58)
风险样态视阈下诈骗罪与盗窃罪的界限——以新型支付手段为例
蔡超凡[1]
(59-71)
青春之神话:《红楼梦》CP作品述论
李曙光[1];李伯扬[2]
(72-79)
论《金瓶梅》中男仆伙计群体形象的特点
董守轩[1];王译婕[2]
(80-86)
人工智能语境下的身体审美困境与技术审美限度
王婉晴[1]
(87-95)
中西融合理念下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妥协——陈季同、辜鸿铭和林语堂“翻译中国”文化解读
熊建闽[1]
(96-102)
提高研究生导师培训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
靳慧[1];赵静[1];刘佳[2];张羽[1]
(103-109)
新时代高校美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阻力与推进策略
李昊灿[1];刘子昱[2];陈斌[3]
(110-117)
工科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内涵特征、核心内容与推进原则
巫彬[1]
(118-124)